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以前村民們家里的農業廢棄物,總無處安放,既不能焚燒,也不能就地還田,這些農業廢棄物找不到“娘家”,進退兩難,令人頭疼。

把農作物秸稈垃圾“賣”給村里回收點
現在有了“農業廢棄物換有機質肥”的惠農舉措,大家把農業廢棄物當寶貝一樣收集起來,拉到回收點換取有機質肥,既解決了農業廢棄物隨意堆放帶來的環保問題,又減少了化學肥料的施用量。
“1畝地的蘑菇菌棒換回500公斤有機質肥,不但處理了讓人頭疼的農業廢棄物還省了不少肥料錢,簡直太劃算了。”種植大戶王波在港西鎮北雙村假日島農莊內的農業廢棄物回收點高興地說,村里大部分人知道了這個好政策,紛紛參與,用農業廢棄物換有機質肥,實現了“變廢為寶”。
要求各村學會把農作物垃圾“變”肥料
從去年開始,區農業農村委鼓勵各鄉鎮、合作社發展農業廢棄物肥料化利用技術,使用“微秸寶”智能化堆肥系統生成有機質肥。

目前,崇明已有33個農業廢棄物收集點,使用“微秸寶”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智能堆肥系統。這套堆肥系統具有發酵周期短、發酵徹底、成本低等優點。通過靜態覆膜高溫好氧發酵技術,把農業廢棄物變成富含有機質的堆肥,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這一個個“小土堆”里就藏著“香餑餑”,把堆積的秸稈、菜皮等農業廢棄物,經過打碎、添加菌種等系列工序,以長20米,寬4米,高2米的標準堆成一個個肥堆,在肥堆上覆蓋專用防水透氣的高分子覆膜材料,經過45—60天發酵處理,最終生成有機質肥。
走近這個肥堆,沒有絲毫異味。那些儲存在蓄水池中的肥水,通過“微秸寶”肥水循環系統自動反抽入肥堆進行循環利用,不僅可以在肥水循環的過程中利用肥堆的溫度加快水分蒸發,還保留住了肥水中的養分,經過再次發酵,最終也會變成肥料,使用在農作物上,實現循環利用。
有政策有文件要把技術利用起來
今年8月初,區農業農村委發布《關于加強農業廢棄物堆肥處理點應用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各鄉鎮結合實際,統籌協調好“微秸寶”堆肥點應用運行,提高多汁蔬菜、瓜果藤蔓、雜草等農業廢棄物的處置利用效率。

近年來,區農業農村委圍繞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全覆蓋的目標,在本區探索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新模式,控制和減少本區農業面源污染。
以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為根本追求,積極建立循環農業新模式,著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提高本區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著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