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水利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建成裝機在5萬千瓦及以下的小水電站47000多座,使3億多農村人口告別了“無電生活”。目前,小水電開發是否過度?是否必然破壞生態?國際社會對小水電是何態度?在20日舉辦的“小水電的生態作用科普論壇”上,業內專家和有關負責人回答了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水電是重要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截至2014年底,按電能統計,全國小水電開發率約為41%,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電開發程度。目前瑞士、法國開發程度達97%,西班牙、意大利為96%,日本達84%,美國為73%。”水利部水電局局長田中興在論壇上表示。
記者從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的論壇上了解到,截至2014年底,全國小水電裝機容量7300萬千瓦,年發電量2200多億千瓦時,替代74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78萬噸。
田中興表示,我國小水電開發率并不算高。一條河流、一個區域建多少水電站沒有統一量化標準,取決于河流資源稟賦和功能,需通過專業論證和規范的審查審批,在規劃中明確。目前,我國未開發水能資源大部分集中在832個貧困縣,對于山區農村脫貧致富有重要意義。
多年來,小水電點亮中國農村,使全國1/2的地域、1/3的縣市用上電,改善了生態環境。小水電代燃料項目實施以來,解決了400萬農民的生活燃料,每年保護森林面積1400萬畝。在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以及汶川、玉樹地震中,小水電應急供電能力突出,成為點亮區域電網的“最后一根火柴”。
“綠色小水電是今后發展方向。”國際小水電中心主任劉恒說。未來應大力發展“民生水電、綠色水電、和諧水電”,助力可持續發展。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