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我學會用微信發圖片啦!”82歲的馬秀琴老人迫不及待地向四周的老人展示她的“學習成果”,站在一旁的李美娜欣然而笑。教會這個“80后”老人玩微信,23歲的李美娜用了整整3個星期。

與其他多數年輕人的工作環境不一樣,李美娜每天接觸的都是爺爺奶奶輩的老人。作為養老驛站的活動專員,她想方設法為老人的生活找樂趣,但這并不容易。她已經在這一崗位上工作了兩年多。
在中國,正有越來越多像李美娜一樣的大學畢業生涌入這一行業。當一群經過專業培訓、20歲出頭的年輕人與“銀發一族”相遇,他們揭開了中國龐大養老行業的一角。
2019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扶持。李美娜工作的養老驛站,就是提供社區居家基本養老服務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途徑之一。
“十一五規劃”期間,上海市率先提出了“9073”的養老模式,即:90%家庭自我照顧、7%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機構養老。這也是現階段中國眾多專家推崇的養老模式。
李美娜說:“社區養老是9073中的7,這個數字會越來越大。”
為了讓老人們茶余飯后的生活有樂趣,有更多與外界交流的方式,李美娜選擇了年輕人最常玩的微信。她在養老驛站專門開設了微信課,已在老人中間有了一群粉絲。
張文老人是李美娜最認真的“學生”,每次總是帶著筆記本來驛站學習。75歲的張文退休前是一名教師,她的筆記本上一行行工整的字跡,記錄的都是怎么用微信發視頻、發朋友圈。
“相處久了,李美娜成了老人們的“自家孩子”,“哪天要是有叔叔阿姨突然沒來上課,我可擔心了”。
300公里外的山東德州,21歲的李謖在9073中代表“3”的養老機構工作。作為紅湖老年公寓養老護理員,他的一天從早上6點半為老人做衛生開始。
今年8月畢業于德州職業技術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一入職,李謖就走上了被院長徐寶營稱為“最艱苦、最考驗人”的崗位——失智失能老人護理員。
日復一日地清潔、喂飯、按摩照料中,最能讓李謖感到安慰的,就是老人對他一聲聲“爺爺奶奶”有所反應。這位比一些老人的孫輩還小的護理員,陪伴在老人身邊的時間也許多過老人的家人。
中國已擁有龐大老年人群體,且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17.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4000萬失能老人,對養老護理員需求是600萬人。然而,目前實際從業人員只有30多萬,存在巨大缺口。
畢業兩年,李美娜同級的168人中,留在養老行業的不足三分之一;李謖同班5人中,只有他一個人走上護理員崗位。
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是年輕人從養老行業離職的兩大原因。李美娜的大學室友做了兩年護理員,因為長期彎腰工作,已經嚴重腰肌勞損。“錢少活多,影響健康”。
龐大的社會需求和急缺人才的現狀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今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印發《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在政策、資金和項目等方面向積極開展社會服務產業緊缺領域人才培養培訓的院校傾斜,吸引學生就讀相關專業。
“這個行業需要年輕人,我們有活力,也有熱情。”談起未來,李美娜和李謖的眼睛里,閃著期待的光。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