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青年人才成長之路有什么困惑,科技創新發展有何難點,創新道路上遭遇了哪些痛點……到“上海科技工作者之家”來說說心里話吧。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日前上海市科協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黨員主題教育活動——召開青年科技人才專題調研座談會,邀請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科技創新一線的優秀科技專家,走進科學會堂坐坐聊聊,深入交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長之路和思想心聲。市科協從自身職能出發,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力爭做好“點對點”的科技創新服務。
科技+創業:年輕人有話說
“我是達觀數據董事長陳運文,獲得了今年的上海市青年杰出科技貢獻獎,我自己就是從學術界進入到產業界的。”在技術更新換代快的行業領域,怎么樣能夠吸引青年優秀人才加入,是陳運文的當務之急。他去年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大學訪問,深感在加州硅谷地區學術界和產業界交流非常密切,“大學教授經常在大型企業里面擔任科技導師,企業骨干也會到學校做研究。他們有很多聯合課題,聯合學術成果也非常豐富。特別希望在上海,也能夠把產學研一體化更好地推動起來。”
目前,創業企業和上海高校也有一些合作。不過,高校青年老師還是有點“羞答答”,跟企業合作好像有一點是不務正業的感覺,學校對青年教師在企業里做課題研究,整體來說支持力度還不是特別大。
實際上,“在我們計算機領域,最優秀、最前沿的技術火花,往往就在一線青年科研人員的頭腦中。很多三四十歲的中青年計算機專家,是真正走在學術最前端的。”
來自復旦大學物理系的張遠波,大學畢業后出國留學。在國外拿了博士,做了博士后,2010年底回國。“回國九年,國內的創新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發展方向越來越好。
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中國留學生里面最優秀的人才已經回來很多了。更長遠來看,接下來就是如何吸引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到上海來。”在他看來,國內優秀科技人才要不斷爭取的各種“帽子頭銜”,不是太多,而是有點少。
“假如沒有帽子的話,水平可能差不太多的科學家之間,所能獲得的支持和資源就差別非常大。比如在物理研究領域,國家‘杰青’就那么幾個,但是做得好的科學家遠遠不止這個數。特別是過了四十幾歲,能夠去爭取的帽子就真的很少了。”
服務+助力:讓更多人成才
“很高興聽到了諸多青年人才的肺腑之言,在座很多是科技精英和青年科技英才,對上海的科技創新都是深有感情,充滿期待的。”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熱切回應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建議和希望。
科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服務廣大科技工作者,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是科協的一份初心,更是責任和使命。目前,上海市科協下屬有201個學會,很多基金和研究會,承擔著一系列重要的科技人才舉薦和支撐的工作。
例如,每兩年評一次的上海市科技精英,已經堅持了三十年。在157位科技精英獲獎者或提名獎當中,產生了67位兩院院士;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的評選起步較晚,在獲獎者中也已產生了6名中科院院士。
“怎么更好地服務和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創造更好的學術環境、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是我們一直在深深思考、著力努力的方向。”
參與座談的市科協黨員干部也紛紛表示,從青年科技人才分享的成長故事中,得到了許多啟發。接下來,要努力提升學術服務的水平,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強學科交叉和融合,助力更多名不見經傳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成才,甚至“成名”。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