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在沒有臭味的情況下,1小時內就能處理完濕垃圾,而且余下的“廢水”和“廢渣”還可用于農業肥料……經過數年技術研發,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的“濕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邁出了工業化“試車”的歷史性一步——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濕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這個裝置就像個“水熱魔法師”,吞進去的濕垃圾全部都能轉化成優質的農業肥,設計日處理量為100噸。

據介紹,濕垃圾中的有機物經過水熱氧化技術轉化后,產生的“廢水”含有大量有機質和其他營養物質,是高品質的液肥,能夠直接用于農作物施肥或水產養殖;固體“廢渣”是腐殖酸原粉,經過加工后可以用于土壤污染修復、沙化地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大氣污染修復、水體污染修復等,也可以直接用于農業施肥。腐殖酸類物質是凈化生物圈、改善生態環境的寶貴資源。
該技術的產品轉化速度非常快,和傳統的濕垃圾處理技術相比,根據工藝需求最快只需不到1小時就能完成,無毒無害無三廢,更不會產生臭味。相比于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濕垃圾厭氧發酵技術,水熱氧化技術可以做到高度集成化,廠房占地面積大大縮小,日處理100噸濕垃圾的處理能力的水熱處理核心部分只需60平方米左右。該技術規模化程度高,可以根據需要建造大、中、小型裝置,應用于城鎮、商場、學校等不同場景。水熱氧化技術裝置集成模塊化,便于拆卸安裝;裝置耗能低,運營成本低;產品經濟價值高,投資回收周期短。
金放鳴1996年在日本攻讀博士期間開始進行水熱技術相關研究,早年,她嘗試利用水熱氧化技術燃燒處理生活垃圾,用于發電。通過不斷嘗試,金教授團隊現已掌握生產上述產品的全部技術條件和路線。本次日處理100噸濕垃圾的水熱資源化濕垃圾技術裝置的成功試車,標志著該技術距工業化落地生產僅咫尺之遙。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