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2016年8月,一名剛休完產假的新媽媽李某走進了“朱雪芹職工法律援助工作室”。
李某剛復工不久,在申領生育津貼時她發現,只有區區1.5萬余元。從2011年入職,由于表現得到公司認可,她先后續簽了兩次勞動合同,工資也從原來的兩三千元一路上漲至1.5萬元/月,按理說,她的生育津貼不該只有這些。李某找到公司的人事詢問緣由,才知道原來公司并沒有按照她15000元/月的工資標準作為基數進行社保繳費,導致李某領取的生育生活津貼金額遠低于實際收入。
面對這種情況,毫無維權經歷的李某不知該如何是好,她想聽一下專業的法律意見,于是找到了普陀區“朱雪芹職工法律援助工作室”。
工作室的調解員一邊安撫這位新手媽媽的情緒,一邊告訴她,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因女職工懷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資,女職工產假期間的工資不得低于其原工資性收入,所以她這種情況可以要求單位補足差額。然而當李某向公司提出請求時被公司直接拒絕了,幾經交涉無果,無奈之下李某提出了勞動仲裁的申請。
然而,在立案后,李某發現,她與公司簽訂的幾份勞動合同中,在勞動報酬一項都只標明為2300元/月,雖然她的實際工資遠遠高于這個數字,但自從2014年起,公司每月除了勞動合同中約定的2300元是通過銀行轉賬外,其余部分都是現金發放,手里既沒有入賬憑證,也沒有簽收單,想要證明自己生育前的真實工資標準真是難上加難。
關鍵時刻,李某又一次想到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朱雪芹職工法律援助工作室”,于是再次登門求助。這次,工作室為李某指派了法律援助律師幫她代理仲裁開庭,并建議她找出之前和公司的郵件、短信、微信、QQ等記錄,看其中是否有就工資標準和工資支付進行溝通的內容。
經過耐心尋找,李某發現自己曾經在公司內部聊天軟件中和公司人事談起過自己的工資標準問題,在微信中找到了公司發給她的某個月的工資計算標準的圖片,還在手機里找到了幾張工資單的照片,另外發現有兩三個月的工資公司是通過支付寶轉賬給到李某。這些證據,如果單憑其中任何一項,想要證明她的實際工資標準都有難度,但綜合在一起可以相互印證,時間、金額也能夠一一對應。
終于迎來了開庭的日子。庭審中,雖然公司一口咬定李某的工資只有2300元,且拿出公司轉賬記錄予以佐證,但對于李某提交的一系列證據都未能做出有說服力的反駁,因此最終李某月工資15000元的主張得到了認可,李某要求公司補足生育生活津貼差額近5萬元的訴求得到了支持。此后,公司向法院提起了訴訟,工作室繼續為職工提供法律援助,指派律師代理訴訟。經過多次協商,最終,雙方達成和解。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