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航空公司一架從大連飛往長沙的航班上周因故延誤,一名10歲的女乘客因此辱罵了乘務長。在要求道歉未果的情況下,機組行使了拒載權。事情發生后,廈航馬上對機組進行了通報批評并要求停飛5天。在通報批評的第二天,廈航又再度發聲,表示尊重機長在飛機上的最高處置權,堅決抵制任何侮辱謾罵員工的行為。但希望飛行員今后能夠更加謹慎地行使權力,慎重做出中止旅客行程的決定。
面對類似辱罵這樣的明顯不文明行為,很多企業一般愿意采取息事寧人的政策,可能會對自己內部員工比較嚴厲。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機長,你會忍氣吞聲、咽下這口惡氣,還是連消帶打,大事化小,亦或是像廈航這位機長一樣,行使應有權力給予反擊?上海的白領們在微信“有你安Union”上討論得十分激烈,觀點也是各不相同。
超過七成的網友說如果自己是那位機長,也同樣會選擇拒載,相比之下,只有約一成的網友表示不會拒載。并且網友們都比較堅持自己的選擇,近七成的網友在面對如果知道拒載事后會被處罰的條件下,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選擇,而有約兩成的網友選擇了不會拒載。
對于在工作中受的氣,通過運動、購物、飲食等自行排解成了網友們的首選,有45%的網友選擇了這一選項。找領導反映也是大家普遍認可的動作,28%的網友表示會向單位尋求幫助。還有16%網友選擇了找同事朋友或家人傾訴。另外約有12%的網友表示會接受心理咨詢來排解。針對不少企業設立的“安慰獎”,32%的網友選擇了這種獎是變相鼓勵員工“受氣”,不該設,認為有效的網友占32%。
對于網友們的選擇,上海大學社會學者胡申生說,過去大家總講顧客是上帝,為工作受委屈是理所應當的,這些觀點目前都隨著大家的理念轉變而過時了,這是社會的進步。同時,胡申生強調,在處理問題時盡管有情感因素,但情感因素不能超越法律和契約而存在,這也是依法治國的精神之一。出現了問題,消費者可以尋求維權,但是絕不能超出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否則就將面對法律的懲處。對于部分企業設立的“安慰獎”,胡申生也直言不諱地說他其實并不支持相關的做法,企業不能靠犧牲職工的尊嚴而存在,網友們的選擇和他不謀而合。
崇明商家網表示,向單位尋求幫助的朋友需要注意了,如果您碰到的是一個正直的領導,同樣有熱血的,當然他會聽你的解釋,但是一些雙重標準或陰暗的領導,你可能在自炒魷魚,因為70%的領導不會聽你的解釋,有的甚至不說反而更好。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