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隨著《極限挑戰》節目讓網友大呼崇明島這么窮,于是關注崇明島發展為什么這么窮的朋友越來越多,有知乎網友曹寧發表《有優越地理位置的崇明島,且離上海又非常的近,為什么卻沒有發展起來?》一文,作為崇明本地網——ChongMingS.COM崇明網旗下崇明商家網的崇明小編來直面解答這個問題,也希望大家關注崇明島的發展。

按照崇明官方的數據,2017年崇明的經濟發展GDP總值是增長的: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1月16日在崇明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2017年工作回顧(預計全年實現增加值332.8億元,比上年增長6.8%;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0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9.5億元,比上年增長6.7%;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區增加值的比例為6.5%,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比上年下降1.5%;森林覆蓋率達到25.1%,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90%,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達到76.4%;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0元,比上年增長10.1%。)
崇明真的窮嗎?
按上面的數據,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這個人均是非常可怕的一個參考值,崇明低收入年長的家庭,除了需要正常開銷,還有崇明的民俗人情開支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所以多數家庭人均支配和存款是達不到這個數的。而年輕的家庭,可能相對富裕,多數在外打工,所以人情開支幾乎承壓在老一輩身上,工作不同,收入大不相同,非常懸殊。
窮并不是窮在個人經濟體現上
關心崇明希望變好的人認為:崇明年輕人都去了市區打工,所以鄉鎮敗落,節假回來那份失落感才是崇明窮的真正體現,街市上沒人荒涼潦倒、過年又消失了年味。
忘本而不愿意發展的人認為:反正崇明的當政者在其位不謀其事,尸食素位,混日子。不發展崇明更好,反正自己有錢就行,管不了縣老爺,生態正好消遣,就這樣吧。
不同的階級,代表著不同的立場,但究其實際:崇明的窮在于實體經濟,在于集體經濟,在于鄉鎮衰敗。
崇明窮的真正成因是什么?
誤區一:泥沙島就不能造高樓?
這說明根本不了解崇明,崇明不是不能造高樓,崇明南門天鶴大酒店、電信大廈、總工會大樓都是大廈,只不過是崇明造多了高樓會影響上海地勢水位,對黃浦江水位有影響,浦東造了高樓,黃浦江沉降就非常嚴重,東泰路開裂下降。其實崇明也不需要造高樓,崇明造了高樓也帶動不了經濟。
誤區二:1958年后才歸上海所以不發展崇明?
這是一些人的謬論,蔑視崇明人而已,崇明1958年之前其實和上海是屬于同一級別的,上海縣和其他郊區都屬于江蘇省南通市,也就是說:1912民國元年,上海作為江蘇省南通市上海縣與江蘇省南通市崇明縣屬平級。
誤區三:造地鐵輕軌降低過橋費就能發展崇明?
地鐵無非就是帶動沿線地區的房價,從功能來說,不比申崇線有任何作用,到了大橋上速度估計也快不起來,崇明長江大橋原本就是搖晃型公路大橋,大風期間還要注意安全,何況上地鐵安全和大橋壽命都是一個未知數。
作為國家基礎建設,收回建設成本的過橋費是必然的,但總有人認為過橋費是一個坎,事實上,對崇明經濟并不直接,來的人還是這么多,來崇明就業的人也不會因為過橋費受影響,因為乘申崇線公交車也不收過橋費,但是,從政策考慮來說,確實應該提早減輕崇明島民的負擔,如果能實現崇明人過橋免征的戶籍優勢,也是體現地區優劣的標準,同時吸引人才。
崇明島為什么發展不起來?
老百姓眼中的崇明窮,主要表現在關心崇明的發展,以及鄉鎮敗落的現狀。
原因一:崇明島基礎建設薄弱
“要致富先修路”——有了路,崇明公交車路線規劃卻極差,中部多數家庭離最近的車站,大都需要走上半小時,何談全島全域旅游?工業區更是荒涼,營商環境條件較差無便利。公交公司只計較今天的營業款額是否能多分紅,而不考慮百姓出行是否方便、工廠日夜倒班是否興隆。晚上19點就基本沒公交了,何談鄉鎮營商環境和振興農村?
“要旅游就要有廁所”——來了客,要是一個不注意著涼鬧肚子,崇明就有的你煩心了,半途下站到處沒廁所的尷尬不言而喻,全域旅游又從何談起?
再來說說渡船,明明再好的大橋也抵不住過橋費,為何晚上不通宵實行擺渡車輛,卻把渡船賣了搞沒人乘的小艇,是崇明客輪公司失敗策略,對車主來說,過大橋繞行耗油不說還有過橋費,車客渡完全可以更優化和彌補大橋不具備的優勢。
原因二:崇明人比較“縮”
“怕槍打出頭鳥,又怕說話得罪人,最多敢說幾句消極的反話”——膽小怕事的崇明人比比兼是,對地區文化漠不關心,除了喜歡攀比,自己條件好了,就開始財大氣粗到處買房口語拉嘿,反正不在其位不謀其職,有甚直接搬去市區,認為“農村就這樣了,生態不發展挺好”,跟他沒關系。
“發展是硬道理,宣傳必先行之”——崇明電視臺并不為老百姓做發聲筒,也不做發展地區的諫言導視,只知道哪個領導今天干嘛了,哪個領導去哪了。真正解決問題、施政問策的輿論新聞很少,老百姓基本無從得知,需要自己各方去打聽,有些補貼政策更是不明不白,只有極少數關系戶才知曉,近些年略有改善,但跟“公平、公正、公開”還差的遠。
原因三:企業形成不了產業鏈
企業是地區就業的標桿,而崇明的企業多數無法形成有效的產業結構,沒有品牌意識,也沒有危機觀念,只顧眼前利益,各管各的獨門生意,很多企業都是認為現在有錢賺就好,所以多數以加工為主,幫別人做產品,吹噓出口國際市場,最終一旦市場飽和,企業就倒閉,抗風險能力較差。
沒有好的工作崗位,崇明就無法挽留人才,還推行出島就業補貼,整個地區經濟無法向好,長期以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崇明就這樣衰敗了。
原因四:各鎮沒有大型購物中心
農村格局房屋建設坐落較遠,無法凝聚集鎮市場,隨著年輕人到市區就業,集鎮的消費水平隨之降低,商鋪就業崗位就無法保障,房租卻因房產中介對房地產的搗騰而日趨增租,沒有年輕人的消費力的市場,自然就連房租都很難回本的兩難境地。
崇明三層樓的大型購物中心都沒有,即便有,房租也貴的嚇人,這樣就很難聚攏百姓,原本可以提供就業的機會就又減少了。
原因五:旅游文化特色不足
沒有人文底蘊建設,也沒有塑造文化故事,全域旅游首先要打破門票制度,項目內容標準明碼收費,這樣才能吸引別人,“跑進去沒什么好玩的,門票倒蠻貴”旅客回去這么一說,崇明旅游的口碑就被做壞了。
沒有獨天的山水風景,也沒有海島風情,崇明島一覽無余的平原地勢,還沒有人造的海灘,就跟不了解崇明的人,說不到崇明窮的真正原因,也說不到解決方法的真正點子上,是一樣的。
崇明要想發展,首先要崇明人自己努力,關注的人越多才越會有機會和機遇,希望有一天,崇明當政者,有一人能站起來挑大梁,重新審視崇明薄弱的基礎建設,而不是做政績工程,只要崇明經濟上去了,自然上海市政府刮目,才有更多的投資,否則這輩子崇明就這么生態的荒下去。
留下你的觀點,我們一起關注崇明島發展。
本文原創版權歸屬CMSHOPER.COM崇明商家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