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崇明島,中國第三大島。這個萬里長江入海口的沙洲,由揚子江幾個世紀的泥沙堆積而成,并且還在向東、向北、向東南日漲夜大。崇明島97%的土地隸屬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市,隔長江主航道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及江蘇太倉鄰里相望。崇明雖長期位列中國經濟百強縣,卻是上海直轄市里面經濟最落后的行政區。相比上海飛速發展的最近二十年,崇明幾乎是在農業社會原地踏步。精英和青壯年人口外流、資本外流,令崇明經濟、社會及文化日漸空洞化。上海,在你帶領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問鼎全球第一的時刻,請你正視這孤島上70萬民眾的“中國夢”,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扭轉與崇明相對差距越拉越大這一趨勢。

在大上海的所有區縣里,崇明簡直就是個“怪胎”。翻開近年《上海統計年鑒》,崇明除了人均居住面積、城鄉居民壽命、綠化率、空氣質量等少數指標位列第一或前列外,在GDP、稅收、內外貿、城鄉消費、房價等等其余指標上幾乎永遠墊底,永遠做“老末”。可這個“老末”放在全國,卻是“百強縣”。但這個百強縣,跟周邊地理、氣候、人文、歷史以及經濟基礎相近的海門、太倉、啟東、常熟、沙洲等兄弟縣市比起來,早已遠遠落后。
一個簡單的例子:崇明三島居民在淘寶網上購物,實行多年的“江浙滬包郵”沒你的份,要加錢!甚至加了錢人家也未必歡喜做你的生意。有時連“江浙滬皖包郵”都無法享受。甚至上海自己撰寫的材料中,也常用括號標注“不包括崇明”、“不考慮崇明” 、“崇明除外”等字眼。
如此奇葩的景象顯然是不正常的。
崇明如此另類、如此不受待見,原因非常簡單。表面也就客觀與主觀兩大因素。客觀上,崇明貌似孤懸海上,交通不便;主觀上,崇明貌似沒人重視:她在江蘇家門口卻不歸江蘇省管轄,她隸屬上海管轄卻離人民廣場太遠,入不了上海父母官的法眼。至于島上的沙地精英和青壯年人口,建國幾十年來、改革開發以來那是走的走、逃的逃,以至于2012、2013、2014年崇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4.1‰、-4.5‰、-5‰‰,各鄉鎮的人口通通負增長,無一例外。這個“沙上人”的大本營因此被破罐破摔、惡性循環,“中國第三大島”成為長三角的孤兒。
事實就是地講(原作者錯別字,應為:實事求是地講),國家、上海對崇明不是沒有規劃。可是上海對崇明的規劃里,最讓人著急的,是把崇明“囥起來”——所謂國際生態島,說白了就是在公開輿論里把崇明捧到天上去,你將來這個超過美國,那個超過瑞士,現實里卻不給你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是崇明縣僅剩的遮羞布!”群眾的話實在一針見血!

崇明的先進制造業即造船、海洋裝備等集中在原屬寶山的長興島,前身那是江南造船廠,是崇明這個農業縣能夠駕馭的么?長興島劃歸崇明縣原因很多,充實崇明財政是其一,說難聽點也是面子工程,就是不讓“崇明縣”的統計數字太難看。目前長興島的稅收占崇明縣財政收入比重超過三成,正正說明以崇明縣城為中心的崇明本島,特別是人口集中的本島中西部,太弱。
事實就是地講(原作者錯別字,應為:實事求是地講),國家、上海并非沒有為崇明做過事,向南有投資巨大的上海長江大橋和上海長江隧道連接長興、橫沙兩島和浦東新區,往北有崇啟(南通啟東)大橋登陸蘇北。只可惜“滬崇蘇通道”是國家戰略,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40上海—西安的一部分,是著眼于長三角和國家未來三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百年發展的戰略工程,徹底改變了崇明三島的“孤島”格局。
問題在于,已建成的這一“滬崇蘇通道”,規劃之初的著眼點便是首先連通崇明三島和蘇北,跟青藏鐵路一般,政治考慮多于經濟考慮,又受制于自然地理條件,所以經過的地區除長興島外目前大多人煙稀少,經濟活動并不多。難怪建成三年來車流量一直不大,主要供蘇北、浦東、山東等地的公司企業及投資者使用。更要命的是,撇開繞路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小車從崇明到浦東僅“買路錢”就要50元,崇明到啟東“買路錢”一共45元,這豈是一個農業縣能夠負擔的呢?別說崇明給不起,位居全國縣域經濟實力上游的海門、啟東亦嫌貴。我們理解國家戰略下沉到基層需要時間,但三年過去了,納稅人投入巨資修建的“滬崇蘇通道”何時讓普通百姓真正受惠?等待?等到頭發胡子全白了?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