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一邊是“采菊東籬下”的農場,一邊是智能機器人、互聯網,兩者相加,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在國內為數不多的機器人智慧農場,記者日前了解到,農場主王金悅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既會開墾、除草,又會施肥、管理,能省下50%的田間勞動力。
一片梨園省下10個人工
型似蜘蛛,播種、噴灑、施肥、鉆孔全會干,在位于上海金山區亭林鎮周柵村的“點甜機器人智慧農莊”,記者看見正在田間勞作的,是一位利用仿生學原理爬行移動的機器人。
“1200棵梨樹,從今年盛夏到秋天,預計總共能產8至10萬斤梨。”王金悅告訴記者,“在使用機器人之前,這片梨園需要約15個人左右的人力;有了機器人,4至5個人工就能有這些收成。”
另一位機器人形象有點不同:一個黑色的底盤,兩側裝著坦克一樣的履帶,后面放著一個水箱,上方是兩層太陽能電板,前方則是一個“T”字形的手臂———這臺有點像輛縮微版小坦克的是“水肥一體噴灑機器人”。智慧農場里的30畝梨樹都是它挖坑栽種的,這位機器人平均每分鐘可以挖20個種果樹的標準坑,是人力速度的五到六倍。
農場主王金悅只要用手指戳戳手機,就能讓它們乖乖務農干貨。
放棄幾十萬年薪的工作,回到家鄉研發機器人,王金悅的初衷是:讓干農活也變得輕松、有趣。“年輕人都出去了,留下老一輩,因為干農業實在是太辛苦了。今年夏天40℃的高溫天,農民在地里打藥、施肥、收菜會有多熱?”
研發過程“鐵杵成針”
智能讓干農業更輕松,而研發這些“聰明”機器人的過程并不輕松。
有六條鐵腿形似蜘蛛的機器人,加上不同的程序模塊,就可以讓它在田間做開墾、除草、筑隴等任何重體力勞動。但最后一道采摘工序,它行不行?
“目前,靠這臺機器去采摘果實,理論上已經可以實現,我們研發要做的是,如何讓機器人辨認果實是否已經成熟的技術難題。”王金悅和團隊小伙伴正在開發機器人的采摘功能,它不但可以實現機械式收割,還能做到智能判斷哪些果實已經成熟,哪些還不能摘,智慧程度可以媲美專業果農。
采摘機器人的研發工程師周曉航介紹,要想讓果實在完全成熟期,我們機械臂就能自動摘取,需要通過大量的算法,還有一些遺傳算法,實現能讓機器人自動去判別這果子是否成熟。因此在技術上,還要加入色譜分析儀或者更多的傳感器,去輔助機械手臂識別哪些果實熟了,糖度夠了,哪些不能采,還得留在樹上。
“從去年至今,我們的研發已進入第三代,實驗使用,發現問題,改進完善,研發過程就像古人‘鐵杵磨成針’,不是一蹴而就的。”王金悅說。
白領辭職干起“農場主”
1987年出生的王金悅,從小就對各種機器感興趣,。“我4歲的時候,就把村里唯一一臺彩色電視機給拆了,還好我爸沒有打我。平常,家里收音機之類的物件,更是被我倒騰得差不多了。”皮膚黝黑身材高大的王金悅,敦厚地笑說。
看起來比同齡男生更陽剛,或許源于他經歷折騰,也或許源于父母開放式的教育。
大學畢業后,王金悅創過業,也當過企業白領。到了2015年,他毅然辭去了幾十萬年薪的工作,回到家鄉,當起了農場主。“少有人干的事,我覺得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對于如今兒子創業初期的高投入高消耗,王金悅父親堅定地告訴記者:“我百分之百支持兒子,而且希望他不要太急功近利。這是一個為家鄉農業發展做好事的項目,只有發展高科技農業,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當農民。”
未來讓農業機器人共享
現在,點甜機器人智慧農莊已擁有了6款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機器人,24小時田間巡查、檢測種植環境等都可以遠程控制完成。此外,利用3D打印技術研發的風力發電標準結構樣式,也即將在農場首次啟用。與此同時,讓果樹從小就聽音樂,通過音樂的“療養”,使得病蟲害減少,果子健碩。這片果園里,每一顆果子的個頭堪比瓷碗。
眼下,在機器人農場的300畝試驗田,所需勞動力可以比普通農場減少一半以上。
等到第三代機器人研發成功,他“謀劃”更大一盤棋:除了購買使用,讓農業機器人實現共享,打開APP就能租用。
“每年農忙時節只有兩三個月,二三十萬元的拖拉機、十幾萬元的插秧機、包括專業的拖拉機駕駛每月幾千元的薪水……”王金悅說,這筆賬怎么算都是用機器人干活更劃算。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