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20歲時你在干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還在上大學”。而對于上海小囡沈楊來說,自己的20歲要比大多數同齡人有更多的色彩——不但作為技術人員在伊拉克的電廠援助了一年,還用一年的收入作為首付給家人買了一套新房。如今,看著自己有了心儀的工作,并且成為家里的頂梁柱,沈楊覺得自己當初選擇中職真是選對了,“一直以來,人們總覺得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的學生才會去讀中職,但其實只要肯努力、肯吃苦,中職學生一樣可以有很好的工作。”

緣起:參加工作僅一個月就被派往伊拉克
2015年6月,19歲的沈楊從上海電力工業學校中專畢業,成為上海電力上電漕涇電廠的一名員工。而剛剛工作了一個月,他就被廠里選派前往伊拉克一家電廠做技術援助。
“和我同期一起去的一共有11個人,我是漕涇電廠唯一一個。”沈楊說,集團每年都會選派技術人員前往伊拉克援助,而自己之所以僅僅工作了一個月就被選中,除了領導想鍛煉年輕人的因素外,還因為自己“在學校學得挺好。”
盡管對于伊拉克這個“傳說中”的國家完全不了解,盡管從來沒有去過那么遠的地方,盡管因為當地的戰亂家里人不太放心,但沈楊還是接受了這項任務。2015年8月,他和其他小伙伴們經過長時間的飛行之后抵達了伊拉克。
“一下飛機第一感覺就是熱,第二感覺是干燥,非常不習慣。”伊拉克當地炎熱、干燥的沙漠氣候給了在上海長大的沈楊和同伴們一個“下馬威”,而從機場到電廠的一路,更是讓這些來自大都市的年輕人在心靈上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當時我們坐在兩輛車上,前后各有一輛武裝皮卡護送我們,皮卡上的大兵和架著的機槍以前都只是在電視上見過,沿途各個關卡也都能見到拿著真槍的士兵。”沈楊說,這是他長這么大第一次見到真槍,而這種“嚴陣以待”的架勢讓他心里不自覺地就有些緊張。
在機場旁邊,沈楊還能見到一點建筑,當汽車從機場開出后,一路上基本上就只有各種荒涼和不時出現的斷壁殘垣。“8月份當地白天的溫度有四五十攝氏度,那個車跑得又慢,開著窗熱風一股股吹進來,感覺整個人都被蒸干了,連汗都沒有。”就這樣經過了兩三個小時的車程,沈楊和小伙伴們終于抵達了援助的伊拉克華事德電廠,“電廠里有200多個中國人,有些還是自己單位的師傅,所以到了那里懸了一路的心才放下來。”
攻堅:搶修任務重同時還要克服各種困難
沈楊在上海電力工業學校學的專業是火電廠熱力設備運行與檢修,他所在的漕涇電廠是國內先進的超界機組的電廠,而他們到伊拉克華德事電廠的任務,就是幫助當地運行電廠并在技術上教授、指導當地人員如何運行和維護機組。
“在那邊實行三班制,早、中、晚三班倒,每個班組都是中方技術人員和當地工作人員搭配。”沈楊說,在伊拉克的工作強度比在上海大,上海是五個班組三班倒,在伊拉克是四個班組三班倒,而且在伊拉克的搶修任務更重。“當地的發電機組相對陳舊,經常發生跳機。當地用電本來就匱乏,每次跳機都會使周邊的政府、工廠、醫院都受到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就更不必說。因此我們常常沒日沒夜地搶修,盡可能幫助他們及時恢復供電。”
有一次,沈楊上晚班,凌晨2點多,通過監視設備發現鍋爐的省煤器出口煙溫大幅下降,懷疑是有泄漏。沈楊立即采取措施,一方面維持汽包水位,一方面緊急減負荷,“最后進去檢查后采取了停機處理,一直忙到了凌晨6點多。”
在完成各種搶修任務的同時,沈楊和同事們還要克服各種困難,首當其沖的就是飲食。由于伊拉克當地吃的蔬菜主要是卷心菜、花菜、土豆,沒有綠葉菜,再加上條件有限很多調料都沒有,因此對于本來就不太喜歡吃這幾樣蔬菜的沈楊來說,在當地吃的菜要用“很難吃”來形容。“一年多吃下來,我瘦了10斤,回到上海后我們家都不買這三樣菜了。”
而除了飲食上的適應,沈楊和同事們還要適應當地人工作的“節奏”,“和我們中國人相比,當地人顯得比較懶散,學習積極性不太高,經常要溝通的時候找不到人。”
成長:海外一年的經驗抵得上國內七八年
在伊拉克的日子,出于安全的考慮,中方技術人員平時不允許出電廠。而在枯燥的工余時間里,沈楊除了和小伙伴們一起跑步、踢球鍛煉身體,大把的時間都用在了鉆研技術上。
“電廠里的工作專業性很強,在學校的時候,學的理論偏多一些,很多實踐經驗還是要靠在工作中積累。”沈楊說,伊拉克當地設備相對陳舊、各種故障頻發,對年輕人來說反而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環境,“不少師傅都說,在這里遇到的很多故障在國內都是見不到的,所以在這里待一年,見到的故障、積累的經驗抵得上在國內七八年。”
雖然在伊拉克的工作環境比較危險,壓力也挺大,但也給了沈楊更早、更大的鍛煉平臺。憑著在工作中的不斷積累和刻苦鉆研,沈楊在專業技能上快速成長起來,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從一名崗位技能不甚嫻熟的普通見習工人,快速成長為一名運行巡操、副值班員,在國內企業這通常需要5年以上崗位經歷。
而在伊拉克的工作經歷,也更堅定了沈楊要成為一名首先是合格、未來是優秀電力人的志向。“伊拉克的生活異常艱苦,但在那里我又感受到無上的榮譽與幸運,我是代表我的祖國去援助的。”
從2015年8月到2016年9月,沈楊整整在伊拉克待了一年多,其間沒有回過上海,這是他長這么大第一次離家這么久。不過,這一年多,沈楊也收獲了很多,除了專業技術上的進步,還有生活上的。在伊拉克舉辦的國慶晚會和春節聯歡會上,生性靦腆的沈楊居然和同事說起了相聲,他還與電廠的伊拉克年輕人成了朋友,即便回到了上海還不時在微信上聯系。
無悔:付首付給家人買房子承擔起家庭責任
去年9月沈楊回國之前,沈楊讓家人用他在伊拉克一年的收入加上家里的一點積蓄作為首付在南匯買了一套2室一廳的房子,而這也是讓他無比自豪的一件事——他終于能像父親那樣,擔起整個家的責任。而回想起當初選擇讀中專,他也慶幸沒有選錯。
沈楊的家庭條件不算太好,母親身體不好一直沒有工作,有個90多歲的奶奶和一個聾啞的叔叔,一家5口的生活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支撐。然而在他中考前,父親被查出了肺癌!頓時,整個家庭都籠罩在了黑暗里。這種情緒影響了沈楊的發揮,成績優異的他考了524分,雖然也達到了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但考慮到當時的家庭情況,沈楊和家里人還是選擇了讀中專。
“2013年4月份,父親去世了,我一下子像被抽去了精神支柱,是班主任和其他老師們不停地開導我、在生活上關心我并給我補落下的課,才讓我振作起來,逐漸走出了家庭磨難陰影,重新點燃了學習、奮斗的信心。”沈楊說,中專第二年他們進入專業學習階段,也成為他脫胎換骨的轉折點,“我不再對自己僅僅是一個中專生感到自卑,反而覺得有學不完的知識在等待著我去學習、探究,我愛上了自己的專業。”
如今,沈楊當初的初中同學大多都還在讀大學,而20歲的他已經可以用自己的收入為家里人改善居住環境,“以前我也是想考高中讀大學的,認為中專是學習比較差的人才會考的,但通過這幾年的經歷,我認識到,讀中職同樣也是能找到好工作的,關鍵還是要看自己。”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