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據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國務院4日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未來三年以及十年的發展目標,提出包括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等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并就做好保障支撐進行了部署。分析人士認為,這一頂層設計將加快推進“互聯網+”的發展,有利于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催生經濟新格局。
“互聯網+”發展目標確定
指導意見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具體而言,這一目標體現在四個層面。在經濟層面,互聯網在促進制造業、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在社會層面,健康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更加多元;在基礎設施方面,網絡設施和產業基礎得到有效鞏固加強;在發展環境方面,互聯網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破除,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
經濟社會領域全覆蓋
指導意見部署了“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能源、“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等11項重點行動。這些行動計劃既涵蓋了制造業、農業、金融、能源等具體產業,也涉及環境、養老、醫療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
“這些領域事關經濟發展全局,或貼近人民群眾關切,或創新變革潛力巨大;同時也是互聯網能夠發揮關鍵作用、融合大方向清晰、指導性非常明確的領域。”曹淑敏說。
在“互聯網+”協同制造行動中,指導意見提出,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空間廣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說,這將推動生產制造模式變革和產業組織創新,智能制造將成為新型生產方式,制造業服務化將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勢。
搶占經濟制高點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平穩度過新舊產業和動能轉換期,需要強勁有力和恒久持續的支撐力量。“搶占經濟制高點,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必須走互聯網融合創新之路。”曹淑敏說。
僅從互聯網經濟本身而言,我國就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理論測算結果表明,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總量達16.2萬億元,同比增長21%,占GDP比重超過26%,已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力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經濟占GDP比重依然較低,未來增長的空間大,后勁足。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