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當百貨店、大賣場日子越來越難過的時候,往日里并不起眼的小店正孕育著機會。
如今在上海,棲身在狹窄的小馬路或者弄堂里的各種網紅冰激凌店、網紅面館,引得飲食男女們的爭相踏足;煙紙店開進了新建的小區,方便著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還成為小區居民談天論地的“信息站”;彩票店、花店……為許多人保存著簡單而美好的夢想。
這些小店門面雖小,卻為大城市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和色彩。當人們購物或者逛街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物質上的需求時,小店的作用就愈發顯現。更何況,在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之下,小店還被賦予了一個新的歷史使命———作為一種創業的載體存在著。所以,對待小店的發展問題,全社會不能僅僅從經濟上考量,更要考慮其社會效應。而讓小店有更好的生存環境,也亟待政府有針對性地出臺更多剛性的措施。
比方說,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申城小店店主五成以上不舍得雇人,是典型的自雇型勞動者。他們通過自己雇用自己,獲得部分或者全部收入,他們自擔營業風險,自己購買各種社會保障。但是,多數自雇型勞動者出于各種原因,疏于為自己去繳納社會保險費。即便在有少量雇員的小店里,無論店主還是員工,也面臨工作時間長、社會保障缺失的現狀。那么,這是否需要有關方面規范小店的社保操作或者提供額外的商業保險予以補足?或者,借鑒臺灣地區的經驗,對自雇型勞動者的社保費用,政府部門有一定比例的負擔支持?
又比方說,小店盈利能力差、抵抗運營風險的能力較弱,有時候房租稍微一漲就面臨倒閉,能不能有更多的財稅扶持措施,切實為小店減負、維護小店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這也完全符合國務院關于推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意見》的精神:給予個人創業和小微企業更多稅收和金融的支持。
只有全社會形成善待小店、關心小店發展的氛圍,真正為它們的未來出謀劃策,小店才有可能形成氣候。到那時,上海商業才能形成“宜購”的氛圍。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