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注冊一月獲利近百萬元,看人下財老吃老做,今年6月以來,虹口公安分局江灣派出所陸續接到群眾反映,轄區一家名為上海溫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涉嫌詐騙。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從虹口警方處了解到,目前,該公司33名工作人員均已被控制,案件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注冊一月收入近百萬 “誠心交易”實為圈錢套路
據虹口警方介紹,今年6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宋某(男,40歲,安徽籍)與另五名嫌疑人共同出資租下虹口區逸仙路附近某大廈的兩個樓面作為辦公場所,并于6月17日注冊了溫港公司,工商執照顯示,其主要業務是經營文物藝術品的綜合性公司。然而,民警在日常走訪中發現,這家剛剛開業的公司不僅門庭若市,且公司資金出入十分頻繁,這一情況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隨著走訪的深入,民警發現該企業一方面宣稱公司具有經營文物相關業務的資質,一方面向市民推薦“展覽業務”牟取暴利。據了解,溫港文化實際負責人宋某等人在溫港公司內共成立了七個業務部門,招募了所謂具有古玩業“從業經歷”的陳某、熊某、吳某、鈕某等人作為部門負責人,帶領各自的業務團隊完成“業績”。調查顯示,這些業務人員通過電話、論壇、聊天群等多種形式尋找收藏愛好者,宣稱其可展覽脫手文物。在與收藏愛好者取得聯系后,業務人員宣稱有買家想高價購買藏品,而這個價格往往要比收藏者的心理價位還要高出許多,且遠高于市場評估的價格。
對于突如其來的橫財,許多收藏者往往對溫港公司消除了戒心。而為進一步取得受害者信任,業務員還會安排公司內部員工扮演買家與收藏者直接見面,同時通過“公司財務”稱,賣方購買已將貨款支付到了公司賬戶內。當被害人急于完成交易時,業務人員稱,按照賣方要求,交易前需將藏品送至指定的“鑒定中心”進行備案鑒定。在此期間,溫港公司向當事人收取高昂的展覽費、鑒定費、備案費、服務費等各項費用,而考慮到自己的藏品能賣出兩三倍甚至幾十倍的天價,收藏者往往對此并不吝嗇。
看人下財“老吃老做” 售后安撫防止露陷
經過這些營銷人員的步步設局,溫港公司在短時間內瞬間聚攏了不少人氣。大量收藏品愛好者對這家溫港公司深信不疑,帶著或祖傳、或淘來的藏品委托該公司進行拍賣。記者從警方處了解到,該公司所謂“資深業務人員”實為曾有過相關文物鑒定詐騙經歷的人員。而為鼓動這些人員,溫港公司在注冊之初就設計了不同級別的“獎懲制度”。記者在一張標注為業績考核的通知上發現:團隊“業績”滿10萬元獎勵整個銷售團隊現金1000元,20萬元獎勵現金2000元,上不封頂,以此類推;個人“業績”滿5萬元獎勵200元,10萬元獎勵500元;公司7月總業績達150萬,組織公司全員旅游3天。
尚未等到全員旅游,溫港公司便迎來了警方的收網行動。7月19日下午,虹口警方在市局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出動警力,在上海溫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內成功抓獲宋某等33名犯罪嫌疑人,并當場繳獲銀行卡、POS機、藏品鑒定書等涉案物品,一舉搗毀了這一詐騙團伙。目前,宋某等28人已被刑事拘留、1人被取保候審、另有4人待處,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過程中。
警方介紹,當藏品送去鑒定時,騙子就已行騙得手。所謂的“展覽業務”,實際就是以被害人藏品銷售為幌子,收取各類款項,受害人少則被騙幾千元,多則被騙上萬元,這些被害人最終無一例外都被告知檢測結果與買家表述不一為由終止交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即便收藏者已經失去交易資格,溫港公司還會以將藏品放到其他地方展覽可以重新拍賣為由,繼續騙取受害人展覽費用。而為防止受害人報警,該公司業務人員甚至在交易后視情況會向受害人退還部分款項,安撫受害人。
警方提醒,市民拍賣藏品,須認準有拍賣資質的拍賣行,正規拍賣行在藏品未成交前不會向賣家收取任何費用。同時市民還需對藏品有一定的辨識能力,對其價值有充分認知,不要因為不合理的高價購買或出售藏品,從而落入騙子圈套。如今一些詐騙團伙以文化傳媒公司為掩護,行文物鑒定詐騙之實,市民一旦發現或遇詐騙的,可第一時間報警,切勿親信陌生人造成更大損失。
注冊一月獲利近百萬元,看人下財老吃老做,今年6月以來,虹口公安分局江灣派出所陸續接到群眾反映,轄區一家名為上海溫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涉嫌詐騙。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從虹口警方處了解到,目前,該公司33名工作人員均已被控制,案件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注冊一月收入近百萬 “誠心交易”實為圈錢套路
據虹口警方介紹,今年6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宋某(男,40歲,安徽籍)與另五名嫌疑人共同出資租下虹口區逸仙路附近某大廈的兩個樓面作為辦公場所,并于6月17日注冊了溫港公司,工商執照顯示,其主要業務是經營文物藝術品的綜合性公司。然而,民警在日常走訪中發現,這家剛剛開業的公司不僅門庭若市,且公司資金出入十分頻繁,這一情況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隨著走訪的深入,民警發現該企業一方面宣稱公司具有經營文物相關業務的資質,一方面向市民推薦“展覽業務”牟取暴利。據了解,溫港文化實際負責人宋某等人在溫港公司內共成立了七個業務部門,招募了所謂具有古玩業“從業經歷”的陳某、熊某、吳某、鈕某等人作為部門負責人,帶領各自的業務團隊完成“業績”。調查顯示,這些業務人員通過電話、論壇、聊天群等多種形式尋找收藏愛好者,宣稱其可展覽脫手文物。在與收藏愛好者取得聯系后,業務人員宣稱有買家想高價購買藏品,而這個價格往往要比收藏者的心理價位還要高出許多,且遠高于市場評估的價格。
對于突如其來的橫財,許多收藏者往往對溫港公司消除了戒心。而為進一步取得受害者信任,業務員還會安排公司內部員工扮演買家與收藏者直接見面,同時通過“公司財務”稱,賣方購買已將貨款支付到了公司賬戶內。當被害人急于完成交易時,業務人員稱,按照賣方要求,交易前需將藏品送至指定的“鑒定中心”進行備案鑒定。在此期間,溫港公司向當事人收取高昂的展覽費、鑒定費、備案費、服務費等各項費用,而考慮到自己的藏品能賣出兩三倍甚至幾十倍的天價,收藏者往往對此并不吝嗇。
看人下財“老吃老做” 售后安撫防止露陷
經過這些營銷人員的步步設局,溫港公司在短時間內瞬間聚攏了不少人氣。大量收藏品愛好者對這家溫港公司深信不疑,帶著或祖傳、或淘來的藏品委托該公司進行拍賣。記者從警方處了解到,該公司所謂“資深業務人員”實為曾有過相關文物鑒定詐騙經歷的人員。而為鼓動這些人員,溫港公司在注冊之初就設計了不同級別的“獎懲制度”。記者在一張標注為業績考核的通知上發現:團隊“業績”滿10萬元獎勵整個銷售團隊現金1000元,20萬元獎勵現金2000元,上不封頂,以此類推;個人“業績”滿5萬元獎勵200元,10萬元獎勵500元;公司7月總業績達150萬,組織公司全員旅游3天。
尚未等到全員旅游,溫港公司便迎來了警方的收網行動。7月19日下午,虹口警方在市局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出動警力,在上海溫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內成功抓獲宋某等33名犯罪嫌疑人,并當場繳獲銀行卡、POS機、藏品鑒定書等涉案物品,一舉搗毀了這一詐騙團伙。目前,宋某等28人已被刑事拘留、1人被取保候審、另有4人待處,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過程中。
警方介紹,當藏品送去鑒定時,騙子就已行騙得手。所謂的“展覽業務”,實際就是以被害人藏品銷售為幌子,收取各類款項,受害人少則被騙幾千元,多則被騙上萬元,這些被害人最終無一例外都被告知檢測結果與買家表述不一為由終止交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即便收藏者已經失去交易資格,溫港公司還會以將藏品放到其他地方展覽可以重新拍賣為由,繼續騙取受害人展覽費用。而為防止受害人報警,該公司業務人員甚至在交易后視情況會向受害人退還部分款項,安撫受害人。
警方提醒,市民拍賣藏品,須認準有拍賣資質的拍賣行,正規拍賣行在藏品未成交前不會向賣家收取任何費用。同時市民還需對藏品有一定的辨識能力,對其價值有充分認知,不要因為不合理的高價購買或出售藏品,從而落入騙子圈套。如今一些詐騙團伙以文化傳媒公司為掩護,行文物鑒定詐騙之實,市民一旦發現或遇詐騙的,可第一時間報警,切勿親信陌生人造成更大損失。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