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5月29日,日本大分縣日田市的大山町,被雨霧籠罩。這里山清水秀,散布田間的農舍極具中國古代建筑風味。其實大山町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相當于我國的一個鄉鎮,但其聞名日本乃至全世界,它就是“一村一品”的元祖(意為發源地、創始人),素有日本“華西村”之稱。
曾是“日本的原始村落”
大山町農業協同組合金融事業部部長三笘日出喜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三笘介紹說,大山町與重慶大多數農村地型相近,多丘陵,最高海拔600多米,耕地面積少。大山町約2900人,人均土地約1200平方米(1.8畝),均為梯田。實行一村一品前,這里是日本有名的貧困地區。
三笘稱,日本在五十年代經濟開始高速發展,但此地一直摘不掉貧困帽子。村民之間的生活用品實行的是“物物交換”,糧食三分之一用來自食,三分之二用來交換,像原始村落。于是,男性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殘、婦女兒童在村中繼續勞作,日本稱為“三匠農業”(因日語中“爺爺”、“婆婆”、“媽媽”的日語發音中都有“匠”音)。
一村一品運動讓這里成“明星村”
不過,村民們也在積極思索如何脫貧致富,那些思想先進的年輕人開始有意識地外出考察調研,他們率先總結出了放棄種植傳統的農作物水稻,將眼光放在經濟作物上,提高出產物價植的思路,“這也是中國人常講的因地制宜。”
1961年,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發起了“一村一品”運動,這與大山町的思路不謀而合,于是結合前期調研,大山町最終確定下一個名叫“NPC”的方針,即:N為新品種;P為烏梅;C為板栗。大山町的村民每戶出錢,成立了“農業協同組合”,由村民選舉出第一任組合長,名叫矢幡治美。
矢幡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生活環境,將農戶家圈養牛馬的習慣拋棄。接著號召村民廢除傳統的農耕方式,每家每戶除保留夠種自家糧食用的土地外,其余土地全部用來種植烏梅、板栗。矢幡還請求村里年老的長輩不要插手一村一品方針,讓他帶領年輕人闖一闖。
接下來,矢幡帶著村里的一幫年輕人到以色列、韓國、中國及東南亞轉了一圈,完成了兩個任務:學習先進經驗、開拓眼界。回日本后,大山町開始栽種烏梅和板栗。他們甚至提出了響亮的口號:種烏梅,種板栗,我們要去夏威夷!
到了1968年,矢幡治美組合長帶著二三十個村民代表奔赴夏威夷,實現了夢想。這在當時引起震動。
富裕程度超過日本其他農民
在一村一品發展的過程中,大山町其實也在進行農產品種植的結構調整,板栗效益不明顯,目前已基本淘汰,烏梅留下來了。增加了各種菇類,金針菇、平菇、滑菇等已成大山町的支柱。
現在,大山町早已不局限于種植層面,除種植外,他們發展加工業,將農產品深加工,形成一種“六級產業”,即:1.農業,2.加工業,3.流通販賣。1乘2乘3即是6。
去年,大山町的農作物僅直接販賣的收入就達到了17億日元(合人民幣1.0115億),加工類以及商家訂購等類型的銷售另計。全町共有900戶家庭,年平均純收入在350萬日元(合人民幣20余萬元)。遠高于目前日本農民家庭170萬日元的收入。
如今,大山町每年都會組織村民外出旅游,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的烏梅大賽,日本政要演藝界人士均會參加,場面宏大。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