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智利車厘子、山東大櫻桃,在市場上隨處可見,本土甜櫻桃卻從不見蹤影。經過近20年的培育和改良,上海交通大學的張才喜教授團隊攻破暖地甜櫻桃“花”而不實的難題,今后上海市民就可以嘗到土生土長的甜櫻桃了。
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上海等長三角省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多次引種歐洲甜櫻桃,但在氣候溫暖、春雨紛紛和地下水位高的立地條件下,總是枝繁葉茂卻“花”而不實。長期以來,南方區域銷售的甜櫻桃,主要依靠國外進口與北方地區的運送,價格高昂。
張才喜教授以冬季休眠階段為突破口,發現低濃度單氰胺溶液能夠有效打破休眠,促進胚珠胚囊發育,提高結實率,基本可以滿足經濟栽培的需要。為了提高品種質量,打破“北櫻南移”適栽優良品種極少的困境,張才喜教授課題組先后引進國內外優良甜櫻桃品種140個,初步篩選出適栽(新)品種30個,并自主雜交培育苗木資源2000余份,極大豐富了現階段國內甜櫻桃品種名錄,促進了南方區域甜櫻桃適栽品種的多樣化。
為了克服南方區域溫度高、雨量多、濕度大、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等不利因素所導致的樹勢過旺,及樹體營養與生殖生長失衡等缺陷,課題組還引入了根域限制栽培模式、矮化砧木,并采用避雨栽培。
據悉,“北櫻南移”難題的突破,將使我國甜櫻桃的栽培區域向南推進約350公里,從而實現甜櫻桃的“本土化”生產。圖為成熟的本地甜櫻桃。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