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據東方網5月13日消息: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日前舉行,獲得科技進步三等獎的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王春吐露心聲:“我的導師成永旭教授領銜完成的‘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項目,獲得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幾年我一直在參與這項成果的推廣工作,市教委、市科委等組建的上海高校技術市場找過我們兩次,也介紹了幾個投資人,但沒有轉化出去。”
在他看來,河蟹養殖等農業集成技術的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指導,搭建平臺;高校介入,派駐科研團隊與企業緊密合作;企業引領,整合專業合作社或散戶應用先進技術,并建立誠信系統,給予期權激勵。崇明的扣蟹養殖業高度集中,建議在崇明推進系統工程,使扣蟹池塘產值大幅提高。
投資人為何不愿意出資
在“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項目中,上海海洋大學成永旭教授與團隊成員、協作單位研究了河蟹的性早熟機理、脂類營養對河蟹生殖性能和苗種質量的影響機制,取得河蟹親本強化育肥培育技術等多項成果;發表論文150余篇,申請國家專利7件。
該項目獲獎時,王春是成永旭指導的博士后。此前,他在華南農業大學科技實業發展總公司工作多年,從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
“我喜歡做‘科技掮客’,把科研成果轉移給企業獲得的成就感,比我發出論文的成就感更大。”王春笑著說。近年來,他在研究水產養殖技術的同時,還積極推廣這些技術。然而他坦言,盡管通過海洋大學組織的教師博士服務團,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技術已傳授給不少河蟹養殖戶,但推廣應用范圍還不廣,經濟效益難以統計,且對學校和科研人員來說,沒有什么經濟回報。
在上海高校技術市場的牽線搭橋下,王春和幾名投資人談過合作事宜,可惜沒有成功。投資人為何不愿意出資?他分析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規模效應不大。水產養殖戶主要是合作社和散戶,缺少有實力的企業,把技術轉移給任何一家養殖戶,投資回報都不會很高。二是投資人不夠專業,不愿進入自己不熟悉的農業領域。
借鑒苗栗農業協會模式
“在農業科技成果中,種業、農藥和農機成果的轉化相對容易,其他成果基本屬于集成技術類,轉化難度較高。”如何更好地實現農業集成技術轉化?王春從華南農業大學、臺灣苗栗縣的工作經歷中得到了啟發。
據介紹,去年上市的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華南農業大學長期合作,已發展成一家以畜禽養殖為主的農牧企業集團。當年,占有股份的華南農業大學派科研團隊進入企業,指導技術開發,不再以論文為標準考核這些教師的業績,讓他們能安心為企業服務。“上海很多高校在這方面邁出的步子還不夠大,那些想與企業深度合作的老師,也必須發論文、給本科生上課,客觀上阻礙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
近幾年,王春在臺灣省苗栗縣指導農民養蟹,也了解了當地先進的農業經營模式。為了培育大閘蟹養殖產業,苗栗縣政府輔導養殖戶成立河蟹養殖發展協會,給會員發放補貼。協會設立準入、退出機制和定價機制,把不遵守“游戲規則”的養殖戶淘汰出局,確保了苗栗大閘蟹的品質和價格穩定。
推廣河蟹養殖先進技術
借鑒外省市經驗,王春提出了關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系統工程”的構想:政府方面,可以搭建平臺,引導企業和協會組織農戶應用新技術。高校方面,建議為教師轉化科研成果、與企業深度合作營造更適宜的環境,落實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建設科創中心意見“22條”,對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和服務人員給予獎勵,乃至在職稱評定方面“開綠燈”。企業方面,讓有實力的單位引領、整合專業合作社或散戶,實現高校成果轉化的規模效應,并借鑒臺灣農業協會模式,建立誠信系統,遴選出志同道合的合作社或散戶;給予期權激勵,帶領他們共成大業。
這種三方合力的系統工程,能否用于海洋大學河蟹育苗和養殖技術轉化?王春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把目光投向了崇明島。
上海市水產辦公室副主任唐宗文介紹,崇明現有5萬多畝扣蟹養殖池塘,平均畝產220斤左右。上海市河蟹協會已在組織養殖戶,推廣河蟹養殖先進技術。他說,“‘十三五’期間,我們力爭主要依靠協會力量,讓崇明扣蟹產量增加20%。”不過王春覺得,如果將海洋大學科研成果充分轉化,崇明扣蟹產量增加40%、產值增加1億元左右應不成問題。要做到這點,必須讓企業引領整合養殖戶,讓高校科研團隊與企業緊密合作。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