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如果光看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利潤,很難不讓人動心:威海青皮無花果,地頭收購價每斤8元,電商平臺零售價每斤35元。外行人拿計算器一算,一斤有27塊錢的毛利,刨除費用,一斤掙10塊錢,賣一萬斤就是10萬塊,簡直暴利。但數據顯示,目前涉農電商企業已超過31000家,僅有1%盈利。而集結起白領、全職媽媽、廣場舞大媽的微商平臺則表示:賣農產品,我們行。
農產品和電商“格格不入”
以天貓、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在2015年雙11創下了近千億的紀錄,然而眾多銷量翻倍的產品中卻沒有農產品的身影。與此同時,微商的社會化銷售模式,卻為農產品打開了一條去中心化的銷售新路。
有量公司業務負責人裴大鵬表示,電商平臺向顧客推薦商品,主要依賴推薦位和搜索排名。電商主頁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背后,都是高昂的流量費用。賣家如果不購買直通車或者推薦位,產品永遠都不會出現在網頁前十頁。對于西瓜這樣的農特產品,消費者從文字+圖片中永遠無法了解“口感”、“甜度”乃至“肉多”這樣的信息。
與此同時,在產品分類上,農特產品屬于非標生鮮產品。保質期短、運輸條件苛刻、供貨量有限,這些特性決定了電商平臺單項傳播、一維導流的電商模式下,大量農特產品無法做大做強。市場“只聞平臺聲,不見品牌來”的現象尤其顯著。不少新農人在短暫的“觸網”后,把銷量和流量成本一核算:“幾年電商等于白干。”最后,他們大都選擇回歸線下,做起了向水果攤供貨的老本行。
廣場舞大媽“干過”淘寶?
作為在電商圈摸爬滾打十多年,并一手創立商派的電商老兵,裴大鵬清楚地看到了這一問題。他在2014年底創立了有量,希望激發移動互聯時代下社會化銷售的能量。他表示,因地制宜、以柔克剛的微分銷平臺,將成為農產品廣泛“觸電”的新渠道。
具體來看,社會化銷售怎么搞定淘寶都無奈的農特產品銷售?
答案就在平臺聚攏的這些銷售者身上。新農人將他們的產品免費掛在有量這樣的微分銷平臺,下一秒,遍布全國各地的社會化銷售人員立即獲得了完整的信息。他們可能是白領,可能是全職媽媽,甚至是三線城市的廣場舞大媽,他們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來做銷售。企業無須向他們支付工資,只需要在平臺上對于各種細致問題進行溝通、樣品進行發放。這些銷售人員則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近乎0成本的情況下,為企業開拓銷售渠道。
去中心化跨越地域限制
同時,農特產品“嘗鮮”的轉化率在社會化銷售的機制下也得到了提高。一個主營蘋果的商家,原來需要在淘寶、京東上發放幾萬分產品,也不一定能換回幾十個顧客的購買。在微分銷領域,只要銷售人員通過“試吃”了解了產品的質量和特性,就可以向他們的顧客進行宣傳。這種宣傳基于顧客對于銷售人員品味的信任。
對于農特產品的未來,裴大鵬表示:傳統電商平臺不能幫助農特產品完成產品到品牌的進化。社會化銷售這樣的去中心化模式,才是農特產品跨越地域限制,打造民族品牌的最佳選擇。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