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春節、元宵“兩節”過后,一些外來從業人員陸續來滬尋找就業機會或者返滬重新求職。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會瞄準這個時機,利用求職者求職心切、渴望高薪的心理騙取錢財。在此,希望廣大求職者特別是進城打工的外來從業人員,一定要到正規的職業介紹機構求職,在找工作過程中務必要擦亮眼睛,做到“五看”:
一看證照是否齊全。經人社部門批準的職業介紹機構均有《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營利性職業介紹機構還應當具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這些證照都應在服務場所進行明示。
二看收費是否明示。職業介紹機構的收費項目應具有物價主管部門頒發的收費許可證,并將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進行明示。
三看發票是否正式。職業介紹機構收取中介費用應當開具稅務或者財政部門監制的發票。四看場所是否正規。職業介紹機構應當具有相對固定的經營場所,而非臨時租借的簡陋處所,尤其是不能相信路邊非法廣告。
五看單位背景資料。求職者在找工作過程中,可以通過百度等搜索平臺,對所接觸的職業介紹機構、用人單位做些背景情況調查,特別是在簽訂協議、交款付費之前,一定要保持謹慎心理,先上網查查這家職介機構或者單位靠不靠譜。
同時,求職者在求職時要提高警惕,不能盲目簽字,更不能聽信不法分子的“忽悠”、輕易交錢,謹防各種招工騙局:
一、謹防高薪誘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職者著急找工作的心理,許諾高額薪酬、理想職位等種種誘惑,讓求職者支付好處費、紅包費等聚斂錢財。如此前松江警方就查處了一起以介紹工作為名實施詐騙的犯罪案件。求職者徐小姐聽說,一名王姓男子只要收取一定費用,便可以介紹月入過萬的工作。徐小姐和王某談妥以2.2萬元的價格幫忙落實工作,還根據要求遞交了求職材料。但徐小姐的工作始終未能落實,王某也徹底隱匿。徐小姐無奈報警,這才知道,被該王姓男子詐騙的不止徐小姐一人。
二、輕易不交錢款。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會在求職網站、論壇等發布虛假招聘信息,待求職者上門,通過要求繳納小額報名費、體檢費等手段而騙取求職者錢財。如去年浦東警方就搗毀了一個專門在網上冒用知名公司名義進行招工詐騙的團伙。該團伙貌似正規,筆試、面試、體檢一應俱全,保證金、服務費和體檢費收費也不高,而且還承諾,一旦應聘成功,保證金將全數返還、體檢費也由單位報銷。求職者認為,要交的錢也不多,還有承諾,就“欣然”付款。然而,不管流程多么“正規”、承諾多么“到位”,最后都是應聘失敗。該團伙利用在短短數月就把幾十萬元輕易收入囊中。
三、小心推廣、促銷協議。一些不法單位可能會在報紙或網絡上發布招工廣告,聲稱要業務員等技能要求不高的人員,同時許諾了比較優厚的待遇。當求職者上門應聘時,單位就提出先進行“考察”,合格后再予錄用。“考察”方式是與求職者訂立一份產品推廣協議或者產品促銷協議,并提供一些產品給求職者推銷,單位收取一定的樣品費,協議約定求職者必須以公司規定的價格推銷掉該產品。如果求職者完成銷售指標,則錄用并退還保證金或樣品費;不能完成則不錄用也不退保證金或樣品費。但當求職者簽好協議去推銷單位提供的產品時,才發現單位規定的產品銷售價格遠遠高于其實際價值,根本就推銷不掉。這樣,求職者的保證金或樣品費就這樣被這些公司“黑”掉了。因此,求職者在求職時切忌與單位簽訂以推廣、促銷為名的民事協議,如果已經簽訂協議并支付錢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最后,再次提醒求職者不要輕信招聘網站、電線桿上高額薪酬、待遇優厚的招聘廣告,找工作要到正規的人才市場或者職業介紹機構,在求職、應聘過程中不要輕易向所謂的中介機構、招聘單位交錢,即便是對于合法收取的中介費,也要索取財稅部門核發的正式票據。如果求職者遇到類似上述詐騙的情況,建議第一時間報警處理。
(魯庭飛、嚴波,上海市勞動保障監察總隊)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