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綠色農業是一個重要課題。2018年,為破解“地找不到人、人找不到地”的信息不對稱,崇明面向全球市場,首次推出“農業招商”,釋放全島5萬畝優質土地,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年后,“10萬畝良田”的追加更是讓崇明以更高站位、更廣視野、更大格局,加速打造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地。今年的招商推介會,一切“化整為零”,圓桌沙龍式的交流精準有效,分行業、分類別直指服務型、銷售型、研發型企業,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指日可待。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兩年來,隨著正大集團、源怡種苗、由由集團、恒大集團、優尼鮮花等一批重大生態農業項目扎根落戶,崇明打造“世界農業工廠”已圖景初現。
01長在玻璃溫室里的“綠”菜
上海農業上水平,崇明是主戰場。

伴隨著入夏風聲,由由中荷現代農業創新園區外立面施工進入尾聲,待內部設備安裝調試完成后,即將邁入重要的播種階段。放眼望去,相當于29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半封閉玻璃溫室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建成后年產量將超過13000噸。
兩年前,在首屆崇明農業招商會的現場,由由集團一眼相中島上東北角的這片閑置水稻田,用當年參與浦東開發干勁和速度,夢想再造一個高科技的綠色“植物工廠”。
這里,規模空前。位于崇明現代農業園區北八滧地塊的由由中荷農業創新園總占地面積1979畝。一期規劃建設面積543畝,計劃總投資5.6億元,建成26萬平方米的半封閉溫室。

這里,溫室技術問鼎世界。荷蘭著名溫室建造商Certhon(森通)將SuprimAir技術傾注于這座龐大的建筑——作物生長系統可精準調控室內的溫度、濕度。根據全天的外部情況,在蒸騰和機械氣候控制之間切換,通過使用經過充分調節的空氣和正壓通風,為全年蔬菜生產創造出理想的“小氣候”。
這里,傳統農業與高科技碰撞交融。穩定的“小氣候”讓溫室通風窗得以經常保持關閉狀態;屋頂散射鋼化玻璃透光率達91%,按照業界的標準,每增加1%的光照,植物的產量可相應提高1%;水肥一體化循環技術確保作物全生長期精準施肥;廢棄物處理后,直接生成有機肥還田。與溫室相匹配的,還有提供供暖和除濕的儲能罐和蓄水量達10萬立方米的天然雨水蓄水池。雨水通過過濾、紫外線消毒燈工藝處理,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在科技的賦能下,創新園將比傳統溫室節能20%。

2019年7月正式啟動、2020年9月計劃定值,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并不能動搖這個重大項目如期交付完工。今年3月,園區成為崇明首批復產復工的農業項目。“一期建成后,將布局為四個種植區域、一個育苗區和一個服務區,預計每天生產上市綠色有機蔬菜40噸。”
這段日子,創新園建設現場都會見到項目經理陳德海忙碌的身影,從土地平整到打下第一根樁,從建造溫室骨架到如今的道路硬化,陳德海既是這個項目的工程設計師,也是它的見證者,見證它一步一步,即將成為全球先進的集蔬菜育苗、種植、加工于一體的現代化基地。到今年年底,新鮮、高品質的西紅柿、彩椒、黃瓜和生菜有望端上市民餐桌。
02全程自動化育苗的“花”園
上海農業結構調整,崇明要挑大梁。

以種源農業、花卉產業為重點,持續推動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在生態島的規劃藍圖中,為現代農業“筑巢引鳳”“騰籠換鳥”的腳步從未停歇。
今年4月,位于崇明中部的港沿鎮合興村,占地面積 317 畝,總投資超過2.2億元的超大型智能花卉種苗基地項目——上海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正式運行,這比原定時間提前了半年多。
目前,園區內約2400平方米的展示溫室已對外開放,溫室里陳列著多家中外知名育種公司的上萬盆花卉成品盆栽、種苗及種子。當2021年第十屆中國花博會進入一年倒計之際,經過精心培育的150個品種、30萬盆花卉也陸續進入盛花期。
邁入占地近10萬平方米的育苗車間與溫室,自動化灌溉系統格外醒目。原來,園區收集的雨水將在這里過濾、調溫、調酸并配置成所需的肥料溶液,通過自動泵壓系統輸送到育苗溫室內,并利用自走式噴灌車完成肥水一體化灌溉。
車間里,全進口的設備和流水線即將投入使用。生產溫室內,還配備了全自動苗床物流系統、溫室控制系統、溫室雙層充氣覆蓋材料以及地源熱泵控溫系統等。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的建設,促使國內的種苗生產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實現了國內花卉育苗的全程自動化。

“這套全自動花卉苗床循環系統流水線全部投入運轉后,可支持約40萬張穴盤同時進行生產,全部苗床擺滿可容納花苗8000萬株以上,投產后的育苗中心可年產花卉種苗2億株、精品盆花1000萬盆以上。”
園區運營單位源怡種苗公司技術部負責人姜武介紹說,園區應用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產裝備對育苗周期、產品質量、人力成本、土地利用率等方面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實現綠色環保、節約高效的生產模式。這里,代表的是上海花卉種苗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作為崇明區成功申辦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后第一個引入的世界一流花卉園項目,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將作為花博會的重要品種儲備基地,結合品種展示、技術培訓、花藝體驗和觀光旅游,拓展帶動全區花卉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

落戶港沿,源于屬地悠久的苗木花卉種植歷史。目前,港沿鎮苗木花卉種植面積有萬余畝,特別是原合興地區,1958年就成立了原合興園藝場,扎根了一批花卉生產基地和市場主體。
根據崇明鄉村振興集聚發展的新要求,港沿農業集聚區范圍由原來的7個村20平方公里,擴展到9個村30.84平方公里,以農業負面清單清退的原港沿蔬菜公司南場1160畝土地為載體,重點打造為港沿千畝花卉產業園。
此外,依托市級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園藝村和花博會首家配套產業項目源怡花卉種苗項目,港沿鎮將實施園藝村、魯嶼村、合興村“三村聯動”,推動合興地區“九村共建”。

未來,港沿東部地區將打造成為特色花卉苗木產業集聚的“上海花港”和鄉村振興的集中連片示范區。預計到2021年,崇明全區花卉苗木總種植面積將達到10萬畝以上,銷售額達到10億元人民幣以上。
03全產業鏈管控的“雞”廠
上海農業跑出“加速度”,崇明一馬當先。

年產雞蛋8億枚,計劃占據上海品牌雞蛋市場30%至40%份額,亞洲規模最大、擁有現代化自動化的蛋雞項目——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有望于今年年底正式投產,預計2021年年中,首批雞蛋可投放市場。
不同于傳統的養殖項目,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項目按工業化理念和流程飼養活物、生產產品,一棟雞舍里的16.8萬只雞只需一人就可輕松管理。
“站在工廠外,見不到一只雞,也聞不到任何異味,飼料進入、雞蛋出來,傳統雞舍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廠。”崇明聯扶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賈雷介紹說,自動化生產線、全封閉養殖環境,加上優質蛋雞品種、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科學的飼料配比,使得正大項目或將成為國內蛋雞養殖行業的范例。
其實,地處新村鄉田園綜合體內的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全產業鏈項目也是農業招商的重要成果。早在2009年,正大集團便開始運作現代化蛋雞場項目。
2012年4月,首個正大300萬羽蛋雞場項目在北京竣工投產。此后,正大集團又陸續在國內多地布局300萬羽蛋雞場項目,目標建設20個左右。
“在同期布局的300萬羽蛋雞場項目中,崇明項目規格最高,其特殊性體現在環保屬性。”賈雷表示,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項目是北京項目的“升級版”,其最大亮點就是“突出環保優先”,高度契合了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要求。
按照原先設計,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項目預計總投資在6億元左右,而最新的估算總投資已達7.51億元,多出來的一大筆錢全部用于“環保”投入,包括將建一個用于轉化高端有機肥的雞糞處理站及一個用于將養殖過程中生產的廢水轉化為農業生產用水的水處理系統。
據估算,蛋雞場每年預計將產出雞糞12萬噸,通過處理站轉化的有機肥,可供周邊20萬畝土地的種植需要。此外,為了有效利用養殖廢水轉化所得的農業生產用水,在蛋雞場周邊,正大集團還將建設一個占地1.2萬畝的農業種植園區,從而實現種養結合、生態環保的全產業鏈運作。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實行種養結合模式,形成閉合全產業鏈,建成后,這里將擁有1座存欄85萬羽規模的青年雞場、1座存欄300萬羽規模的蛋雞場,配套建設1座年產18萬噸的飼料車間,1座年處理12萬噸雞糞的資源再生利用處理站,成為亞洲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蛋雞項目。項目的建成將引領上海畜禽養殖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
“一期養殖類項目的建成僅僅是個開端,二期還將打造集水稻、水果、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提升崇明農業形象。”在賈雷的眼里,引入正大、源怡這樣的“綠色生產、智能管控、效益穩定”的產業類造血類項目,將造福聯扶實業公司旗下269個行政村股東,讓他們每年都能獲得穩定的收益分紅。

以“全球農業精準招商”為導向,崇明瞄準世界知名企業集團“主動敲門”,勇當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先行區。
“面向市場有競爭力、面向農民有帶動力、面向市民有吸引力、面向未來有促進力”,崇明充分發揚“店小二”的服務精神,用心解決好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堵點、難點問題,為優質農業項目順利推進“鋪路搭橋”。
立足“保有量、高品質、全產業鏈”,以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為引領,崇明探索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止。
一手抓好傳統農業生產的改造升級,一手抓好國際高端項目的引進發展,今天的崇明,詮釋了生態產業升級、生態技術集成之地的應有之義。明天的崇明,也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下,打造全國知名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地。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