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在東平鎮,有這樣一個由10余名志愿者組成的社區調解團隊,積極化解百姓矛盾,以專題講座、法律咨詢、文藝表演等多種法律宣傳形式,走出了具有東平特色的普法模式。
團隊成立3年多來,累計接待居民來訪200余人次,受理居民案件70多件,許多困擾鄰里間多年的矛盾,在調解員的反復上門、勸說、調解中,逐一化解。這支在社區里有口皆碑的團隊,正是胡文龍調解工作室。
來崇養老發光發熱
胡文龍調解工作室以團隊發起人胡文龍命名。“一開始選擇來崇明,是因為退休后向往一處理想的地方養老。”胡文龍原先一直從事法律事務方面的工作,處理過不少案子,也有不少人邀他“退而不休”,繼續發光發熱。
胡文龍告訴記者:“考慮到我的愛人身體不大好,醫生說最好選擇到空氣好一點的地方生活,所以,在2014年,我和愛人從市區搬到了東平鎮居住,生活倒也清閑舒適。”
東平鎮獲悉社區里有這樣一位經驗豐富的法律事務工作者,便及時與胡文龍進行了溝通。2015年,在鎮里的支持下,胡文龍調解工作室正式成立,由胡文龍擔任團隊管理者。“法律服務必須要以地方與當地居民需求為出發點,才能把服務做到大家的心坎里。”
團隊成立3年多來,創新工作思維,深入向居民群眾傳播依法維權、依法解決各種矛盾和糾紛的理念,引導他們有序表達訴求,切實做好信訪、調解、訴訟、申訴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同時,團隊還進一步加強社會發展以及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普及,維護社區居民的合法群益和切身利益。
此外,胡文龍調節工作室將原先法律咨詢、熱線電話等“單向式”法律服務轉變為“互動式”服務模式,通過舉辦知識競賽、文藝演出,通過演、說、唱、跳等方式,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
“用親民、便民的舉措,才能更好地拉進與群眾的距離。”胡文龍說,當群眾走近了法律,才能更好地知曉、理解和認同法律。“這也為我們更精準、及時、有效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起到了積極影響。”
成功化解三方矛盾
去年冬天,一樁棘手的賠償糾紛“爭”到了胡文龍調解工作室。牽涉此案的三戶家庭,均不作讓步,調解也無從下手。胡文龍和調解工作室的志愿者一面做好情緒安撫工作,一面到社區里了解這起糾紛的緣由。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東平鎮明華小區內高齡老人老張夫婦的兒子小張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有一次,小張的母親與同小區另兩位老人閑聊,閑聊的內容無故引起一旁小張的情緒激動。
于是,“激動”的小張上前與另外兩位老人發生沖突,導致兩位老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受傷,就之后治療過程中產生的醫藥費賠償問題,三方產生了分歧。調解員了解到,老張承認小張的過錯,愿意賠償,但其認為對方要求的賠償額度過高。
另外兩位老人的家庭則認為,賠償額度是經過仔細核算的,不能減少。調解員還了解到,平時這三戶家庭關系和睦,老人經常在一起聊天,發生此事后,也讓三戶家庭的關系變得冷漠。
于是,調解人員分別上門作調解,告訴三戶家庭,平時大家都是相互照應的好鄰居,有什么不開心應該相互著想。最后,經調解員反復做工作,三戶家庭都做出了讓步,大家又和睦如初。事后,三戶家庭不約而同地送來錦旗,感謝胡文龍調解工作室為他們找回了好鄰居。
“調解工作不是和稀泥,只有大家都滿意了,才算是真正化解了矛盾。”胡文龍說,隨著群眾生活方式和觀念發生新的變化,各類訴求和服務需求也日趨多元化,這也會讓社區調解工作內容和方法產生相應的變化。“社區調解工作不論是方法和理論都需要提升,這樣群眾才能持續從中獲益。”
服務社區言傳身教
2018年,胡文龍調解工作室經登記注冊成為社會組織。“應該說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胡文龍說,經過這幾年的鍛煉,工作室的每一個志愿者都積累了不少化解鄰里矛盾的工作經驗。
去年,工作室又有7名調解員自費參加了人民調解員培訓,經考核,均取得了高級勞動關系協調員資格證書,實現工作室全員持證上崗。“我們正致力于培養一支常態化、規范化、專業化、年輕化的法律服務志愿者隊伍。”
東平鎮各社區內老年人居多,胡文龍很有感觸。“很多老人最關心的問題往往是擔心自己過世之后,子女因財產繼承而發生爭吵。其實,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能太太平平地過日子。”
針對這一情況,胡文龍調解工作室與社區居委聯系,舉辦以“老年人權益保障”為主題的普法講座,將《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法規,用穿插案例的形式給居民們進行宣傳,告訴老人按照自己意愿訂立遺囑是自己的一種責任,也是對子女的一種保護。
談到接下來的工作,胡文龍表示,自己年紀也不小了,今后他將努力做好傳幫帶、培養年輕人等工作,把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調解技能傳授給年輕人,“希望將來有更多知識化、專業化的年輕人來主持社區的法律服務工作,以適應居民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要求。”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