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清水蟹養在蟹塘里,這是“常規操作”,可你見過把清水蟹養在“森林度假區”里嗎?

崇明新晉的博士農場——寶島蟹莊,從去年開始打造一片約140畝的“蟹森林”——8000棵池杉、落羽杉種植在水中和三個人工小島上,為養殖的崇明清水蟹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蟹莊還在水面上鋪設了木棧道,掩映在樹林中,營造出了“蟹在水中游,人在水上走”的獨特景觀。
養大崇明蟹早已不是什么問題,崇明蟹“雌三雄四”(雌蟹平均3兩一只,雄蟹平均4兩一只)的規格已很普遍,且每年還有小幅上漲。一只4兩的蟹價格比3兩的高2倍多,利潤可觀。但崇明人的追求不止于此,把蟹養大之余,還要養得更“生態”。這片蟹森林,正是崇明新型職業農民以“全生態”理念為引領進行的新嘗試。
水中造林,給蟹一個好環境
日前,由寶島蟹莊負責人黃春當向導,記者在蟹森林里游覽了一番。清澈見底的水面上,杉樹錯落有致,木棧道蜿蜒林中,水草隨波蕩漾。5月中旬,扣蟹剛蛻完第二次殼,離長大還有好幾個月。由于養殖密度小、生長環境隱蔽,目前只能看到水草叢中有一些蛻去的蟹殼,偶爾有幾只小蟹,“嗖”的一下鉆到水底去了。“和傳統養蟹方式不同,這種養殖方式首先要做減法。”黃春把密度控制在每畝600只扣蟹,比傳統模式少了200只。
蟹在生長過程中喜陰,種植在水中的池杉和落羽杉,能有效調解水溫,讓蟹在高溫季節不那么“熱”。“25℃-28℃之間是最適合蟹生長的。”黃春說,超過這個溫度蟹就容易生病,品質就下降了。“水質越好,養出來的蟹品質也越好。另外,種杉樹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吸附水底的淤泥,避免水體富營養化,且杉樹不需要打農藥,不會造成面源污染。”而水草就像是蟹的“豪華套房”,休息、蛻殼、都能在其中進行,隱蔽且安全。
眼下這個季節,蟹森林的水深在0.5米左右,到了7、8月,會上升到1.2米左右。“我們會根據蟹的生長需要,對水深進行調整。”黃春說,蟹越長越大,就要更大的活動范圍,蟹森林的水面就會隨之擴大。由于樹木和水草的存在,水體能得到凈化,使蟹森林的水循環利用。
打造有水、有樹、有蟹、有景的蟹森林,不只是探索生態養殖新模式,還有基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考慮。“杉樹一年四季會有綠、紅、黃等不同顏色,游客可以在蟹森林中漫步賞景,還能在水中駕一葉木舟游覽,在蟹莊品蟹、了解蟹文化。”黃春說,“如此便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以生態促效益提升。”
養得好,更要賣得好
崇明養蟹第一人,非黃春莫屬。早在上世紀90年代,黃春就到江蘇、湖南、安徽等地“闖江湖”,總結出一套科學養殖河蟹的技術規范。11年前,黃春開始探索生態經濟發展的“崇明樣本”。
“我趕上了最好的時候。”黃春回到崇明的這11年,正是崇明走上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新征程、不斷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11年。這些年來,崇明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產能和污染企業,清退了不規范畜禽養殖,開展垃圾分類,進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黑臭河道劣Ⅴ類水整治,生態環境更好更宜居。“區里對于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也越來越嚴。”黃春說,傳統養蟹方式已不符合生態要求,他多年前已開始探索生態養蟹模式,把崇明清水蟹越養越大。今年推出的蟹森林,是在原來基礎上的一種創新,而另一種創新的內循環生態養蟹模式,今年也已在寶島蟹莊的600畝蟹塘內探索。
與蟹森林不同,600畝內循環生態養蟹模式成本較低、更易推廣。“這種模式將改造后的蟹塘分成兩部分,中央區域用于養殖,面積占8成,外圍用于水體凈化,兩個區域間設有生態隔離屏障。”黃春說,養殖區產生的水經過布水渠到達凈化區,凈化區內種上水草養上魚、放上螺,就能實現凈化功能;凈化后的水經過氣提裝置,被送到養殖區域提供給螃蟹,形成“活水養蟹”模式。
經環保部門檢測,這一模式中,養殖水體的水質達到Ⅲ類水,磷、氮、COD等含量遠低于上限指標。由此,整個系統實現“大循環、小對流、自凈化、零排放、優質蟹”的目標。
“24小時內循環2遍,即可達到活水養蟹的效果。”黃春說,每畝的設施設備投入總共約3萬元左右,單個蟹塘的規模一般在20畝左右,每畝預計產生1.2萬元的經濟效益。
接下來,黃春還要將基地已有的蟹文化進行內容升級,豐富游客體驗,提升服務品質。“既要養得好,更要賣得好。”黃春相信,有生態理念引領、生態技術作支撐的農業產業,產值一定會隨價值的不斷發掘而提高。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