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關心崇明的親看過來!市政府剛剛批復同意了《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

到 2035 年,崇明區將基本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引領示范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并且構建與世界級生態島目標相匹配的空間格局、交通模式、基礎設施與保障機制。
嚴格落實底線約束要求
要落實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的總體要求,嚴守人口規模、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底線,實現可持續發展。
嚴格管控崇明區常住人口規模,優化人口布局。到2035年,規劃常住人口不超過7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6萬人左右。

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到2035年,規劃建設用地規模不超過265平方公里,其中,開發邊界內城鎮建設用地 126 平方公里,開發邊界外建設用地 139 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3.5萬畝。
規劃至 2035 年,森林覆蓋率提升至 35%。在崇明區骨干道路周邊、環崇明島道路兩側、鄉鎮主干道和主要河道兩側及其他宜種植或補植的區域加強種植力度,整體形成“三環四軸五景、多廊多帶、多園多點”的林地總體格局。
三環:環繞三個島嶼的沿海防護林帶,以防風抗災為主要功能,建設成為崇明三島重要生態屏障。
四軸:沿滬陜高速東段、陳海公路、滬陜高速北段-新北沿公路、長橫通道建設軸向林帶,作為崇明生態隔離帶。
五景:包括明珠湖森林景區、廟鎮片林景區、東平森林公園景區、崇東景區、橫沙景區五大林地景區。
多廊多帶:沿河道和骨干道路布局林帶。
多園多點:結合各鄉鎮的特色鄉村、開心農場等休閑旅游的建設,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林地建設。
構建城鄉統籌的空間體系
立足全域,以城鄉建設平衡與自然生態協調為導向,形成“三區兩帶兩片”的總體空間結構。

三區
崇西、崇北和崇東是代表崇明區旅游特色與品牌資源的三大空間片區。
崇西生態旅游發展區重點整合西沙、明珠湖及農場資源,拓展度假療養、運動休閑、農業科創功能。
崇北生態旅游發展區重點挖掘東平森林公園及北部連綿農場,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傳承懇拓文化,拓展文化創意、休閑旅游、森林度假等功能。
崇東生態旅游發展區重點加強東灘及周邊地區生態保育,適度拓展智慧創新、健康療養、生態教育等功能。
兩帶
崇南和崇中是代表崇明區本地城鎮特色和鄉村特色的兩條空間帶。
崇南濱江城鎮帶重點將吸引人口和建設活動向此集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形成集約化、組團化的活力濱江城鎮格局。
崇中鄉村野趣帶重點彰顯特色風貌與田園風景,打造以特色村及特色村區為依托的鄉村野趣區域,留存和延續鄉愁。
兩片
長興和橫沙是代表崇明區戰略性功能板塊和留白的兩個片區。
長興作為崇明區最主要的智能制造功能板塊,重點發展海洋裝備產業,完善配套城市功能,加強環境保護;
橫沙作為戰略儲備和預留空間,是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先行示范區,以保護保留為主,塑造“原味橫沙”。

規劃至 2035 年形成“1-7-10-20-X”的城鄉空間體系,即 1 個核心鎮鎮區,7 個中心鎮鎮區,10 個一般鎮鎮區,20 個左右的小集鎮社區,X 個自然村落。
1 個核心鎮鎮區
即城橋鎮的鎮區,打造成為綜合性節點城鎮,打造成為本地城鎮人口集聚和吸引外來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地區。
7 個中心鎮鎮區
即東灘(陳家鎮)、長興、西沙(三星)、東平、堡鎮、新河、廟鎮的鎮區。其中,東灘(陳家鎮)、長興是“上海 2035”確定的中心鎮;考慮到統籌城鎮圈發展需要,增設西沙(三星)、東平作為中心鎮;考慮到現狀發展基礎及服務范圍,增設堡鎮、新河、廟鎮作為中心鎮,共同輻射鄉村地區。
10 個一般鎮鎮區
即綠華、中興、橫沙、新海、新村、建設、港西、港沿、豎新、向化的鎮區。強化對鄉村地區的統籌作用,滿足周邊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就業需求,引導農村居民就近集中居住。
20 個左右小集鎮社區
即海橋、紅星、合作、江口等以前被撤并但仍具有城鎮建設基礎的集鎮,以及部分具有一定建設規模的農場場部。完善小集鎮社區文化、體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服務周邊鄉村地區的基本生活及生產服務能力。
以五大城鎮圈為抓手統籌三島資源要素,挖掘空間發展潛力。包括兩個綜合發展型城鎮圈,分別為城橋城鎮圈、長興城鎮圈;三個生態主導型城鎮圈,分別為東灘(陳家鎮)城鎮圈、西沙(三星) 城鎮圈、東平-海永-啟隆城鎮圈。
落實重大專項統籌
交通方面
構建“外暢內優、高效集約、綠色生態”的綜合交通體系。
優化對外跨江通道布局,形成東、西對外雙通道格局。其中,東線通道由 G40 滬陜高速和軌道交通崇明線組成;西線通道由 S7 滬崇高速和軌道交通滬崇線組成。
產業發展
構建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旅游服務為先導、創新經濟為主體、綠色智造為支撐的生態型產業體系;

住房方面
構建科學合理的住房時序調控機制,提高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應總量中的比例。至 2035 年,全區開發邊界內城鎮住宅用地總規模約 32.0 平方公里。城鎮住宅總套數為 25 萬套左右,其中預留10%左右的彈性規模,應對人口結構調整、人均居住水平提升。
公共服務
保障現狀較為緊缺的公共性、公益性設施空間的建設,彌補現狀公共服務短板,優化提升空間品質和生活質量;
規劃新增崇明大劇院、崇明博物館新館、港西航海文化博物館等。
規劃新增城橋、西沙(三星)、長興、堡鎮體育中心,內容包括市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等。
風貌保護
崇明島總體風貌應充分體現中國元素、江南韻味與海島特色。
“中國元素”主要體現在中國式空間、中國式審美和中國式秩序所構成的宏觀層面的風貌體系。
“江南韻味”主要體現在以水為脈、以小為美、以墨為色的中微觀建造模式。
“海島特色”主要體現在海島記憶、海島空間、海島元素的空間特質。
生態環境
貫徹低碳發展、綠色循環,環境修復、生態治理,系統管控、社會共治的保護目標與規劃原則;優化重大市政公共設施布局。
規劃至 2035 年,崇明區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到30%,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80%以上。逐步降低高碳能源使用比例,實現能源結構低碳化;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 100%,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 100%。
加強鄉鎮規劃指引
城鎮圈在公共服務設施共享、交通網絡互聯等方面的規劃要求,推進總體規劃落地實施,指導新市鎮總規、控詳規劃、村莊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

其中,東平-海永-啟隆跨行政區城鎮圈要加強銜接,實現規劃建設和管理協同,促進區域生態建設一體化發展。
處理好近遠期的發展關系
要強化近期建設規劃,以城鎮圈為抓手布局空間發展重點,從風景提升行動、“生態+”行動、土地整治行動等方面布局近期行動計劃。
風景提升行動
加強野生鳥類保護。打造鳥類天然博物館和候鳥天堂,有力保障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加強草港公路、團城公路、宏海公路、合五公路、向化公路等慢行綠道建設,串聯全島的城鎮與特色空間,選擇不同行道花木,實現一路一景。
“生態+”行動
率先推動東平小鎮、光明小鎮、濱江小鎮等部分特色小鎮建設。
引導特色莊園發展,重點加強東平莊園、躍淞莊園、長征莊園建設。
培育靜謐西沙、活力東平、雅致東灘等若干特色旅游空間,推動奶業觀光體驗園、現代農業體驗園、生態農業綜合示范區等重點生生態休閑空間建設。
土地整治行動
至 2020 年,重點推進廟鎮、豎新鎮、長興鎮等重點區域建設用地整治。
大力降低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提高耕地土壤質量,農用地土壤全部實現安全利用。
鄉村建設行動
率先開展位于生態空間和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農村居民點和低效產業用地的的減量化。
培育旅游、創意、藝術、農業、教育等多元功能,突出鄉村特色風貌引導。
交通提升行動
建設上海軌道交通崇明線,開展西線通道的前期研究論證工作,推動“城際、高速”多元復合通道謀劃進度。
結合全島路網規劃,加快北沿公路、建設公路、崇明生態大道等骨干道路建設與改造。
設施提升行動
重點加強城橋核心鎮、陳家鎮、長興三大重點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長興島二級綜合醫院建設。
開展南橫引河、團旺河等河道疏浚工作。加快鎮村級河道綜合治理,打通斷頭河。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