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據澎湃新聞報道:9日,長三角農業創新項目路演暨崇明生態高效農業項目專場路演活動在崇明舉行,11位來自上海、浙江、江蘇的農科專家面對面向農民演示農科項目。上海市崇明縣生態農業科創中心主任高益告訴記者,博士農場已成為崇明縣重點扶持項目,到2020年,將建20個博士農場,以形成固定專家服務團隊。
水稻鱔魚和蝦共處一田
“種養結合雖然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科研方向。但是在實際運用中,也遇到不同的問題。”
上海市農科院副研究員周文宗從事黃鱔、泥鰍、小龍蝦等特種水生動物生態養殖和種養結合等方面研究已有26年。他說,所謂稻鱔蝦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黃鱔為主,蝦、泥鰍、田螺、蚯蚓、蔬菜等為輔的自組織模式。其中,環形溝占10%、田埂占10%,水稻占80%。
周文宗坦言,此前已陸續有稻田鴨、稻田魚、稻田蝦等模式問世,但都是“外來種”。簡單說,就是稻田里本來沒有這些東西,都是人為加進去的。比如稻田里養鴨,到后期,鴨子不但吃蟲子,還吃稻谷,鴨子經濟效益也不算高。而鱔魚、泥鰍、田螺等原本就生長在稻田里,對水稻的傷害相對較小。以前江南一帶種水稻,底下一掏就有很多泥鰍和鱔魚。
周文宗認為,稻鱔蝦這種共作模式更大的好處在于,全程基本不用殺蟲劑,不用化肥,不用投飼料。在水里、地上以及“空中”,都將掛防蟲燈,等到蟲子飛來,就成了魚蝦鱉的美食。黃鱔甚至能爬到水稻梗上吃蟲。在水里,黃鱔吃食害蟲、水絲蚓、陸生蚯蚓等,蝦、鰍吃食浮游生物,可以形成生態良性循環。
記者獲悉,目前,稻鱔蝦共作項目已在江蘇、上海、安徽等地建立10余處示范基地,雖然會影響水稻10%左右的產量,但不計水稻收入,每畝利潤在3000元以上。
黃紫花菜在崇明試種成功
上海市農科院謝祝捷告訴記者,上海崇明其實是全國花菜之鄉,因為這里的土壤強堿性,加上氣候適宜,非常適合花菜生長。
而西蘭花是保健蔬菜,在國際蔬菜市場占有重要的地位,國內生產潛力巨大。但是,目前國內西蘭花生產的最主要問題是種植品種單一,以日本進口品種為主,種子價格高達15000元/公斤以上,且供應受制于國外,嚴重阻礙了我國西蘭花生產自主發展。
目前,其科研團隊在崇明試種出耐寒特色花菜新品種綠寶石,以及耐熱新品種東方之紫。“綠寶石”黃色偏綠,“東方之紫”就是紫花菜。前者葉黃素含量豐富,后者黃青素含量豐富,試種下來效益都非常好。
謝祝捷介紹,這些新品種的研發,最短耗時都達10年,種子已更新五六代。所有的種子都雜交而成。而另兩個滬綠系列雜交新品種可以解決當前長江流域中“品種抗熱抗寒性差,無法周年生產”的問題,滿足市場需求。
崇明將建20個博士農場
公開資料顯示,崇明是上海農業的主陣地,擁有超過全市三分之一的農業生產用地。目前已形成了優質稻米、崇明清水蟹、崇明白山羊、特色蔬菜等四大主導產業。但是,從崇明農業的全局來看,農業基礎設施總體還比較薄弱,農業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組織化水平總體偏低等,也制約了崇明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
近期,上海市政府發布了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稻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優化產業結構要注重發展生態型產業,而崇明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重點是打造農業“硅谷”,提高現代農業能級,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打造都市特色農業。
上海市崇明縣生態農業科創中心主任高益告訴記者,目前,該縣已成立5家博士農場,通過土地、資金、政策等扶持,吸引科研團隊前來,以形成固定的專家服務團隊。到2020年,博士農場數量有望增至20家。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0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